【校長專訪】帶學生參觀墳場近距離認識死亡 林炳炎校長:讓學生珍惜生命
發布時間: 2021/12/23 17:17
最後更新: 2021/12/26 12:03
早前有小一學生在觀看校方播放的南京大屠殺片段後,感到驚慌嚎哭,惹來輿論一片熱議。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李玉枝校長指,在教導學生認清歷史之餘,也可藉此反思生命教育。李校長認為生命教育應從正面著手,以不同活動、體驗灌輸學生珍惜生命等意念,不忘「從死而思生」,才可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,以及規劃入生。
香港學校早於20年前已開展了生命教育,李校長指以何種形式推行、做到哪種程度,因校而異。「基本上是由社工主導,向五、六年級學生講解珍惜生命、為自己設定夢想等。」李校長眼見近年學童輕生率不跌反升,不禁自問:「學校在這方面是否做得不夠?學生才會不知生命的寶貴、不懂愛惜自己。」該校最初推行生命教育,是融入常識科中,後來才分拆出生、死主題的教育活動。李校長強調生命教育在談生論死之餘,也要注重互動,特別是老師與學生、親子間的交流,才能事半功倍。
大膽行事 細心操作
中國人傳統對死亡忌諱,是生命教育必須跨越的一道難關。李校長分享道:「牽涉到死亡,實質地去講解,不是那麼多學校夠膽觸碰。很多人平時絕口不提死,只會在辦葬禮時才講。久而久之,家長都不懂得跟小朋友討論生死。」事實上,學校在處理死亡命題時會特別小心,如事先認真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、吸收程度等,還要因材施教。
「現時教學並不能純粹依靠文字,或是單向的你聽我講形式,而是着重同學的身體力行、親身體會。」學校會以低年級生日會作開始,帶出誕生的喜悅,再舉辦融入生死理念的「蛋寶寶」活動,每位學生獲派一隻雞蛋,要盡全力護其周全一星期。李校長笑說:「家長說小朋友在睡覺時,也會跟蛋寶寶說good night,甚至帶出街一起去玩。最後交還蛋寶寶時,有學生不捨得哭了,就像跟親近的人分開一樣。」學生從中體現母愛偉大之餘,也真正面對「失去」,確切感受了分離的哀傷,從而學懂珍惜現時所有。
震撼心靈 從死思生
死亡,並非生命教育的終點,從死而思生才是目的,當中以參觀墳場活動,近距離感受死亡氣息,最為震撼學生心靈。王少芬主任是生死教育項目的負責老師之一,曾帶領一眾學生了解土葬、火化、綠色殯葬等,讓他們觀察土葬墓碑上的碑文,學習慎終追遠。「有些碑文是親人為死者寫的一些思念字句,亦有父母在小朋友墓碑上刻上他喜歡的卡通,是親情的情感展現。」
當中最讓學生深刻是綠色殯葬,除剛巧遇上撒灰儀式之外,還對其中一幅只有嬰兒小手照片的小墓碑特別難忘。「同學突然意識到,不一定老了才會死。生命的短暫,可以短到只有一天。而嬰兒成了大體老師,死後不忘貢獻社會。」就如蛋寶寶活動後,雞蛋會變成有機肥料作種植蔬菜之用,盡最後一點力為社會作出貢獻。
墳場之旅展現出死亡的殘酷,但王主任認為課程內容不應太過沉重,皆因反思才是重點,要帶出「從死而思生」。「生命得來不易,同學要學會珍惜、尊重,更要好好利用現有的一切,去做這個年歲要做的事,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。」同學從中理解到死亡並不代表完全終結,也對捐贈器官有了基本概念。
最新影片推介:
互動反思 疏導情緒
參觀活動的後續是互動形式的工作紙,讓學生反思之餘,也有疏導情緒的作用。其中一欄是「留給家人的說話」。「同學先猜家人會對他們講甚麼,有些認為是『努力讀書』,但發覺父母講的多是『開開心心生活』。」答案的對錯不是重點,即使同學猜錯了,但已對意料之外的父母冀盼留下深刻印象。
為了減輕死亡的沉重感,老師想到利用電影、繪本等,將死亡氣息轉化成正面能量。「節錄電影的片段,是為了讓同學代入主角來思考。如從《玩轉極樂園》片段,帶出remember的主題,對長輩的思念之情。」又用上翻拍南亞海嘯的電影《The Impossible》,有一幕是大浪沖來,整個畫面一黑,老師此時也將畫面一停,讓學生設身處地來思考。「學生最直覺是想跟父母說『我愛你』。同學意識到人生無常,有些事要即時去做,不要讓自己後悔。」
生命教育推行數年以來,李校長對同學們的轉變甚感安慰。「初時同學對死很擔憂,感到恐懼,盡量避免想到自己死亡。在活動後知道要好好規劃人生,自己也可以為死亡作準備,如葬禮要如何布置,可遵從自己的意願。」
整個生命教育,讓同學懂得珍惜生命,進而從死而思生。李校長笑說:「小學是最好塑造小朋友性格的時間,讓小朋友知道人必須經歷生老病死,在生命過程中是否可以做多一些事,如多愛身邊的人。中國人始終太內斂,小朋友可講多些正面、讚賞的說話,多鼓勵別人等。」
記者︰劉妙賢